清代台灣凡泉州人眾多的地方,大多建有龍山寺奉祀觀音菩薩,且大多由泉州龍山寺分靈而來。除了以觀音為主祀神的廟宇外,媽祖廟的後殿也必奉祀觀音,是不成文的成規。而壽山巖觀音寺的開基過程卻另有一番故事。


 

據傳在1742(乾隆7)年時有一位順寂法師(俗名鄧定國),向普陀山潮音寺恭請觀音佛祖神像來臺,現在的淡水登陸,繞過觀音山到達壽山巖現址,因菩薩顯靈就暫時安奉神像於樹下。1763(乾隆28)年信士張志榮為報答佛祖佑妻順利產子,乃獨資建庵,名為「三草庵」,信徒日增。

 

1793(乾隆58)年,福建水師提督兼臺灣總兵哈當阿南下綏靖盜患,經過此庵時許下改建佛寺的心願,1795(乾隆60)年果然戡平盜亂,於是召集地方耆紳業戶籌建本寺,至1797(嘉慶2)年完成,正式名為「壽山巖」。而哈總兵所贈的「慈航廣濟」匾額,至今已200餘年,是見證壽山巖歷史的古物。

 

壽山嚴觀音寺坐東北朝西南,位於桃園縣龜山鄉的龜崙嶺頂,桃園與台北間縱貫公路路旁,是交通關隘。地形以林口台地和龜山丘陵為主,地勢高亢,受限於地形,壽山嚴觀音寺採橫向的建築配置方式,不同於一般狹長形的配置方式。廟前寬廣,民舍位於兩側,多為經營與寺廟相關的店鋪。廟之右側為長年規劃的景觀公園。


 

日大正四年(1915)由漳派名師陳應彬主持大修事宜,寺廟呈兩殿兩廊兩護室形式,石雕及木雕做工考究,螭虎溜金斗栱造形優美。

 

民國五十二年再度整修,屋脊剪黏及交趾陶為名匠陳天乞所留。民國七十五年再添建凌霄寶殿。


 

壽山嚴觀音寺的前埕廣場前有一迴廊噴池,噴池前立有一方寶石陶九龍壁,此作品由園藝專家羅清吉教授設計,並由國寶級寶石陶大師劉銘海先生製作,高十六尺寬三十尺壁,氣象磅礡為鎮寺之寶。
九龍壁

 

 

liu1 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老攝郎趴趴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